我们总是喜欢说一部电影烂得要死,毒瘤,一点意义都没有,但每逢暑假黄金档,“烂片”却总是居于各大排行榜之首。
所谓烂片,就是电影制作流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包括剧本烂、导演不对、演员出戏等等,一些显而易见的缺陷,使影片质量下降,比如大家口中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出品方天宝显然不能称之为三好学生,在赚取高额票房的同时,电影之间比较容易熟悉面孔的人与不熟悉面孔者略微而言存在要点区别。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烂片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电影也是艺术之一。对于艺术作品,我们要保持审美独立的精神,在多方面比较之后形成自己的主观看法,而不能单单看衡量它的“得失”和“成功”。当一部电影被评价为“烂片”时,多数是因为它们创作主题过于平庸,鲜有新意,流于俗套,或是拍摄手法过于简陋,剧情构架过于牵强,演员表现生硬等等。但即使是一般人口中的“烂片”,也有着其无法替代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其次,烂片并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制作问题,还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电影是一个展示文化的窗口,而烂片的出现恰恰反映了市场需求和观众审美的问题,甚至反映了整个行业的陋习。在市场经济浪潮下,观众需求的满足是电影产业生产力的重点,一些制片厂商可能为了去赚进去的票房,而对电影的整个创作过程缺乏足够的尊重和培养,不愿意给导演和编剧等自己心目中“素质太高”的人留下时间与空间,于是在观众看起来一个个的“大场面”中,烂片便悄悄地出现了。
最后,烂片存在也有它的合理性。在市场需求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过程中,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产生的过程中,不可能全部都是杰作。那么,即使是“烂片”,也是创作成功的一种,影史上从未有过以“烂片”为主题的专题片,这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烂片”并不等于庸俗,可以让我们看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色,对于中国电影行业的未来发展很有意义。